2022年10月14日下午14:30-17:30,由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委会共同主办的“双清月谈”第六期: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创新在双清大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多位专家与学者及青年学生参加论坛。论坛由科技战略专委会秘书长高璐主持,首先她介绍了论坛的组织过程与目标,希望通过不同学科、视角的探讨,在新时期讨论新型举国体制的特殊意义。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张成岗教授致辞,认为新型举国体制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行动模式,融合社会治理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期待研讨能够交叉碰撞、实现理论、方法及议题的融合创新。

首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正清博士做了题为《构建以技术社会实验为导向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报告,他基于建构主义立场指出新型举国体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社会实验。在技术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三阶段,新型举国体制的开放参与特征,通过互动者和参与者的扩散意愿与行为来调整生产者的知识导向,形成技术扩散与知识生产相平衡的技术社会实验模式。

接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璐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新型举国体制与生物技术创新》的报告。她从拜登政府的《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带来的挑战来提出问题,认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竞争与制裁拉开序幕,生物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我们应对挑战的重要组织模式。她对比了牛胰岛素合成时期与新冠肺炎疫苗与药物的研发阶段的两种举国体制,认为两个历史阶段中协作的主体、协作机制、资源配置模式、国家目标、国际合作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充分考虑到新兴生物技术对创新模式的改变、数据与智能技术对研发模式的革新等当代特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多元诉求,新型举国体制目标是完成技术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善治图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寒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定位与新使命》。她认为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要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唯有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高校以卓越发展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高校构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选题机制,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理顺存在的多对关系,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提升高校整体科技实力,使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士鹏教授做了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动因与路径选择》的报告。他以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统一性为主线,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变局对新型举国体制的驱动效应。新型举国体制要以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为靶向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建立系统完备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

最后,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宇航报告了《后常规科学视域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治理现代化》。这篇论文重点从知识生产演进向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向度探讨了新型举国体制对科学理性、集体信任和效率共识的整合优势。从学术科学到后学术科学、再到后常规科学的语境变迁型构出新型举国体制的行动逻辑。面对巨大的事实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扩大的科技共同体构成了新型举国体制融入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新型举国体制旨在形塑以使命为导向的创新型知识生产,同一性、公共性和长期性的国家意志驱动其在风险情境、争议情境、失灵情境和追赶情景下制度化运行,以实现科学公共事业中的共同生产。

报告结束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张恒力等人与报告人就新型举国体制的特征、当代意义以及其发展形态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双清月谈由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委会、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承办,围绕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目标,以聚焦社会治理领域内的前沿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发挥“学术筑基、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功能,多方面推进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社会治理发展领域的交流创新平台。
双清月谈开始于2019年11月,至今已成功举办六期,涉及智慧治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文明、社会治理、新型举国体制等模块,曾联合北京地球村环境教中心等多家机构举行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