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 -> 正文

张成岗做客“人民播客”,共同探讨AI如何让城市更“聪明”

来源: 时间:2025-09-30 10:16:53 作者: 点击:


本期嘉宾: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成岗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这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智能将为社会治理带来哪些变革?人工智能+治理,怎么干,钱从哪来,数据、安全、伦理等问题如何破局?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期节目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成岗做客“人民播客”,共同探讨AI如何让城市更“聪明”?


“政企协同很关键”


人民网财经
人工智能将为社会治理带来哪些深层次的变革?

张成岗AI正从多维度重塑社会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整合政务、民生等多源数据、优化治理流程;在治理模式层面,推动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通用服务转向精准供给;在能力上,则实现了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从科层制到多元协同的转变。

同时,信息公开和智能监督增强了治理透明度,提升了公众对治理的信任,推动社会治理迈向民主、高效、智能的新阶段。


人民网财经
中央如何统筹实施,地方层面应如何分解任务?如何开放政务场景,鼓励企业参与AI治理创新?

张成岗中央层面,要强化基础能力供给,如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开放高质量数据集,同时完善算法歧视、数据安全等治理规则,为地方创新筑牢安全底线;地方上,各区域应结合自身禀赋基础差异化探索,省级层面应聚焦制度整合,市级层面应努力打造标杆场景,县级注重应用推广和普惠服务。

政企协同很关键,地方政府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开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安全生产、生态治理等场景,鼓励企业采用“本地化部署+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人民网财经
AI治理涉及大量算力、算法、数据平台建设,在当前地方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资金从何而来?

张成岗“人工智能+”治理项目资金要探索“财政优化+社会参与”双路径。财政端做好加减法:减法是整合现有数字政府专项经费,归集部门算力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加法是用好专项债,部分省份已将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等项目纳入支持清单。

民间资本可深度参与,关键要设计好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比如深圳引入企业共建AI市场监管平台,既缓解财政压力,又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值得借鉴。

“不追求技术‘高大上’”

人民网财经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社会治理,地方上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成熟案例?

张成岗近年来,人工智能正通过“数据驱动+场景重构”重塑治理范式,地方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鄂尔多斯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的建设:在基层治理上,搭建AI驱动的数字孪生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智慧场景上,聚焦民生刚需;在城市治理上,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其经验在于,让智能治理既有效率,又有温度。

人民网财经
当前AI治理项目多由地方数据部门牵头,但实际应用涉及公安、民政、卫健、应急等多个业务部门。如何破解“技术部门推不动、业务部门不愿用”的困局?
张成岗 破解这一困局,核心是让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主导。首先建立“业务牵头、技术支撑”跨部门专班。其次,完善需求反馈机制,如浙江部分地市通过业务需求清单明确场景,技术部门按需开发迭代;最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如广东部分地市将AI辅助应急处置时效纳入应急部门考核指标。
人民网财经
近年来,不少地方热衷建设“城市大脑”“智慧中枢”,但部分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低,沦为“展厅工程”。如何避免AI基础设施“一哄而上、建而不用”?

张成岗关键要把握“需求牵引、场景落地、长效运营”三大原则。规划阶段,地方政府需深入调研本地治理痛点,精准定位“城市大脑”功能,防止盲目跟风建设;建设阶段,要强化场景驱动,将项目与具体业务深度融合;运营阶段,需探索可持续模式,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后期运维,形成“以用养建”的良性循环,既提升治理效能,又实现自我造血。

同时,注意构建全周期闭环、多维度把关的评估机制:立项阶段得过技术、业务和财政“三重关”,实施中要强化动态监控,评价阶段建议实施“硬指标+软感知”双评价。

“小步快跑、场景先行”

人民网财经
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仍面临数据孤岛、AI“幻觉”、智能鸿沟、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破局?当前最需要突破的问题是什么?

张成岗从实践视角看,“人工智能+”治理要破解数据、安全、伦理难题,需精准发力。数据层面,关键在于打通壁垒,可制定跨部门数据共享清单,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安全层面,要构建分层防护体系,对医保、户籍等高敏感数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同时建立AI风险动态监测机制;针对智能鸿沟,应开展适老化改造、简化基层操作;针对AI“幻觉”,需强制算法透明化,在矛盾调解等关键场景保留人工复核。

当前,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是“数据共享与安全的平衡”,部分地方因担心担责不愿开放数据,导致AI模型“无米下炊”。

人民网财经
数据是AI治理的关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无米下炊”这一难题?

张成岗实现数据共享,第一个就是技术层面要能够打通。同时在场景探索方面,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禀赋,包括治理禀赋、资源禀赋,进行特色化的一些探索。

另外,在制度层面上,从不同的管理层级要实现一个制度的协同,形成“技术+制度+区域特色”的一个嵌套式治理结构。


人民网财经
基层数据普遍存在“碎片化、非结构化、更新滞后”等问题。在数据基础薄弱的地区,如何实现AI+治理的“冷启动”?

张成岗在数据基础薄弱的基层推进AI+治理“冷启动”,核心是遵循“小步快跑、场景先行”原则,不贪大求全。首先要选准切口,优先聚焦数据需求少、治理价值高的场景,比如垃圾分类监管,仅需摄像头图像加少量标注数据,就能训练基础识别模型,大幅降低启动门槛。

技术上选轻量化方案,运用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将其他地区同类场景成熟模型参数迁移过来,再用本地数据微调。同时,要建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把AI应用中产生的新数据反哺模型训练,形成应用、数据、优化的持续迭代。这样即便数据基础弱,AI也能快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

文章来源:人民网财经 公众号;

编辑:白春华;审核:肖红缨

友情链接: 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新闻网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微信公众号

电  话:010-62793001

邮  件:shzlyjy@mail.tsinghua.edu.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77号院双清大厦2号楼14层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