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由财政部人事教育司、机关党委、干部教育中心主办,办公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协办的2025年第6期财政大讲堂,邀请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许欢老师作“新安全格局下的全民安全能力构建”专题讲座,干部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娜同志主持。讲座围绕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深入探讨财政部的领导干部应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在工作中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共同谋划,一体部署,相互促进。

许欢结合实际案例,深入阐述新安全格局下全民安全能力构建的必要性、核心要素、实践路径以及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与担当。她指出,要深刻理解新安全理念,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今年3月1日,总书记在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因此,学习安全理论知识是每一位领导干部提升安全能力,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目标的关键基础。
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形势,一方面是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同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愈发极端;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发展和新的生活方式带来各种新的安全风险互相缠绕,互相触发,互相延展,风险演变更加难以预测。面对这样的安全形势,要将安全从发展的“保障”提升到“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战略高度,不仅仅是被动地应对风险,更是主动地塑造安全态势,以适应和服务国家高质量平安发展。这意味着在财政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中,安全因素不再仅仅是需要控制的“成本”,而应被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投资”。财政部门在评估任何项目或政策时,需要前瞻性地识别和评估其可能引发的跨领域、跨部门的复合型新安全风险,例如,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预判其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这种系统性思维要求财政体系的领导干部要具备更强的风险穿透和综合研判能力,确保财政投入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整体安全水平。
许欢认为,财政部不仅是国家资金的“管理者”,更是国家安全资源的“配置者”和风险应对的“关键参与者”,它连接着宏观经济调控、金融稳定、应急保障和战略产业发展等多个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财政系统而言,提升全员安全能力,不仅仅是普及安全知识,更是要培养一种深植于心的“安全思维”和“风险意识”。这意味着领导干部在履行财政职责时,能够主动识别、评估和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安全理念和应急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职责上,共同筑牢安全防线,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安全,助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推动全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激发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主动识别风险、报告隐患、参与应急处置的积极性。强调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全局意识,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安全问题和挑战面前,能够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抵御风险,守护安全。

许欢讲述了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知识,分析了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美国和日本政府在全民安全能力提升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法案、财政投入和具体成效。结合近年来国内的安全事件案例对安全应急基础知识和体系做了详细讲解,并分析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隐患和防范措施。
最后,对于如何共同筑牢安全防线,许欢提出了三个措施:一是财政投入提升安全基本面,加大对于全民安全能力构建的财政投入,提升安全软实力;二是推动多方协同共治共享平安中国,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力和价值;三是强化新安全格局下的全民责任,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认识到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每个人都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安全责任感和行动力,让安全意识融入生活,共同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编辑:白春华;审核:肖红缨